教育部官網公布了對于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于完善高校學科評估制度,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提案》的答復,其中透漏了有關第五輪學科評估的重要內容。以下是“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776號(教育類246號)提案答復的函”的原文內容。
圖片來源:教育部官網
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776號(教育類246號)提案答復的函
教學位中心提案〔2020〕2號
您提出的《關于完善高校學科評估制度,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 關于突出內涵質量要求的建議
您建議要按照“破五唯”要求,堅持和完善代表作制度,在論文評價中不僅列出題目和刊物等信息,更要實事求是描述其創新成果。我們對此表示贊同。
學科評估堅決破除“五唯”頑疾。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片面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情況”“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
同時,學科評估將進一步完善論文“代表作”評價方法。一是聚焦標志性學術成果,強調標志性學術成果的創新內容和學術貢獻,關注代表性論文對標志性成果的支撐度和關聯度。二是運用基于定量數據和證據的專家評價方法,不將SCI、ESI等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三是規定代表作中應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鼓勵優秀成果優先在中國期刊發表。
二、關于強化人才培養地位的建議
您建議將“學生滿意度”作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我們對此表示贊同。
學科評估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構建“思政教育成效”“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四維度評價體系。在思政教育成效、科研育人成效、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等指標中,通過學生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相關方面滿意度和自身成長度。同時,擴大參與調查的學生范圍,強化學生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話語權。
三、關于完善科學評估體系的建議
您建議定量評價和辦學特色定性評價并重,并保持評價體系的相對穩定性。我們對此表示贊同。
學科評估堅持“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對共識度高的高水平成果使用定量評價,其他代表性成果運用基于定量數據和證據的專家“融合評價”。同時,加強“代表作”和“典型案例”評價,設置開放性“留白”,充分體現學科辦學定位與優勢特色。如:在《學科簡介》中,強調學科的定位與目標;在專家評價中,強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相關指標與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的契合度。
第五輪學科評估擬保持指標體系框架的穩定性,并根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廣泛聽取意見,對評價具體指標和觀測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四、關于提高動態監測功能的建議
您建議盡快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和“建設成效周期評估”相結合的評估體系,加強對建設過程的質量管理。我們對此表示贊同。
學科評估屬于周期性水平評估,評價體系聚焦立德樹人成效,也關注制度性設計和建設過程所產生的效果。同時,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正著力構建中國學科大數據服務平臺,打造基于公共數據的學科狀態動態監測服務體系,為高校學科建設提供自我監測和分析服務,促進學科內涵式發展和內部治理水平提升。
感謝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0年8月6日
以下是“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776號(教育類246號)提案答復的函”的原文內容。更多資訊盡在研線網!